内容页搜索

一、学制

民国初期,学堂改称为学校,推行“壬子学制”,小学学制为7年(初等小学4年,高等小学3年)。民国11年(1922年),开始实行“壬戌学制”,小学学制改为6年,实行“三三制”,翌年又改为“四二”制(前四年为初级、后两年为高级)。“四二”学制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。

195110月,政务院颁发《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》,小学阶段为5年,入学年龄以7周岁为标准。195211月,教育部发出《关于小学实施五年一贯制的指示》,决定自1952年全国小学一年级新生起,普遍推行五年制。秋季,一年级新生试行五年制,一年后停止试行。1954年,小学恢复六年制。1964年,坛丘全社办起10所半日制耕读小学,也有早班、中班和晚班(学制无规定)。1968年,小学全部改为五年制。

1982年起,开始招收六年制的一年级新生。1986年秋季,小学学制由五年过渡到六年,小学生入学年龄从6周岁半放宽至6周岁。1987年,完成小学五年制过渡至六年制的任务。至20007月,小学学制一直为六年制。

二、课程

民国初期,小学课程有:国文、算术、英语、修身、作文、体操、历史、画图等。后改国文为国语课,四年级起算术增加珠算等。

日伪统治期间,增设日语等课程,高年级停开社会课,改设历史、地理课。教材采用“维新”课本。

抗日战争胜利后,恢复战前的课程设置。小学开设的课程有:公民、读法、书法、自然、地理、历史、劳作、音乐、英文、常识等。

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小学课程有:国文、算术、常识、公民、劳作、体育、音乐、美术科,高年级还有珠算、自然、地理、历史等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取消公民训练和童子军两科,其他各科设置仍基本沿用旧制。

50年代初,小学主要课程有:语文、算术、写字,中高年级有:作文、自然、地理、历史、音乐、体育、美术、手工等课程,根据学校和老师的条件开设。

1958年,小学一至四年级开设语文、算术、体育、唱歌、图画、周会课。五至六年级开设自然、历史、地理课,周会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。从三年级起开设教学珠算,每周1节。手工劳动课改为生产劳动课。

1966年,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小学停开文化课。

1967年,各校陆续复课,无固定教材,有的自编乡土教材。开设的课程有:政治、语文、数学、常识、体育(军训)、音乐(革命文艺)、图画、学农科、学习毛主席语录等。

1981年,执行国家教育部《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(修订草案)》,增设思想品德课,主要课程有:思想品德、语文、数学、自然、地理、历史、劳动、音乐、体育和美术等。每天增加课间操,并开始执行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。

1986年,执行江苏省教育厅19825月制订的《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(试行草案)》,各年级开设思想品德、语文、数学、体育、音乐、美术课,三年级起开设劳动课,四年级起开设自然课,五年级起开设地理课,六年级起开设历史课。每天安排10分钟晨会课,晨操或课间操20分钟,眼保健操两次共10分钟。

1993年秋季,从一年级开始执行199211月国家教委颁发的《九年义务教育“六三学制”全日制小学、初中课程安排表(试行)》(简称课程计划)。小学设思想品德、语文、数学、社会、自然、体育、音乐、美术、劳动等9课。

1995年秋季,坛丘中心小学从五年级起开设英语课,每周3节。1996年秋季,坛丘全镇小学从五年级起全部开设英语课。是年91日起,中小学执行国务院规定的每周540小时工作制。1997年秋季起,开设健康教育课,每周0.5节。1998年起,小学把信息技术教育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。